广州抖音详情页设计-兼职美工 胡剑明:南京文化名宿俞律
你的位置:广州抖音详情页设计 > 金融财经 > 兼职美工 胡剑明:南京文化名宿俞律
兼职美工 胡剑明:南京文化名宿俞律
发布日期:2024-09-13 05:11    点击次数:77

兼职美工 胡剑明:南京文化名宿俞律

文/胡剑明兼职美工

抠图

2024 年元旦前三日,笔者去香格里拉东苑,看望恩师俞律先生,过了元旦,俞老就98 岁了。往年每到此时,先生总会在家为朋友写春联,写大大的“福”字,命我按照他开列的名单,逐一送去。而今年,先生身体欠佳,卧床养病,无法挥毫。欣喜的是,这次我去看望时,先生有所好转,躺着还为我清唱了京剧《秦琼卖马》片段……91岁的师母李玉琴在一旁还提示了一句唱词 :“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,不由得秦叔宝两泪如麻。”两位寿星相互扶持,此情此景,令我感动!

俞律与李玉琴作画

先生唱戏是“名票”。2000 年时,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光碟《俞律京剧唱腔选》。他少时在上海,常去天蟾舞台看戏,那里常有梅兰芳、尚小云、谭富英这样的京剧大家来表演,他看着看着,就唱上了。大学二年级时,他在大学办了“同学剧社”,并特意拜京剧名家苏少卿为师,学习老生唱腔。有感于俞律“问道”之诚,苏少卿以培养专业演员的方法严格训练他……俞老和夫人李玉琴的相识,也正是因为京剧,俞老说,“那时,我到苏先生家学戏天天碰到她,她是苏少卿先生的外孙女,年轻人很自然地产生‘相悦’的感情。”相识时,李玉琴 15 岁,四年后两人结了婚。今年,师母李玉琴也已 91 岁高龄,她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长女,也是一位丹青高手,擅画大写意花鸟,常以梅、兰、松、菊、荷为题,恣意挥洒,配以小动物,雏鸡、小鸭、松鼠、金鱼,神态活泼,报刊上常有发表。现为李可染艺术委员会委员,南京东慈书画院特聘画家。俞老和师母有诸多共同爱好,前几年还办过“九十寿辰伉俪书画展”,并出版了画册。

1950年俞律戏照

借着多年“京剧名票”练成的声韵,俞老接下了《金陵吟》的吟诵,成就为“金陵吟诵第一人”。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……”俞老吟诵起《早发白帝城》,声音洪亮,唱腔婉转。中国古老的吟唱方法虽多,但俞老应用京剧的唱腔,把音乐性和节奏性用到吟诵当中去。四年前,21 集电视文化系列片《金陵吟》在南京台推出,俞老的倾情吟诵,起到了绝佳的效果。历代吟诵南京的有名诗词有上千首,其中广为流传的也有上百首,这在全国城市中是极为少见的。为传承金陵文脉,传播历代咏南京的经典诗词,电视文化系列片《金陵吟》,选取《入朝曲》《登金陵凤凰台》《乌衣巷》等21首南京历代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,请俞老倾情吟诵。

俞律拍摄《金陵吟》现场截屏

记得那次俞老去拍外景时兼职美工,见他无论拿到哪首诗,无须背词,张口就来。由于多年创作古诗词积累,他的记忆力极好,他声情并茂的演绎,助于听众深入了解经典诗词的丰富内涵,品味和欣赏诗词作品的形式美、音韵美。著名电视制作人苏南先生说,“俞老功底深厚,极负才情,能够将吟诵的感觉把控得恰到好处,他能把自己一生的人生体验、诗词学养、精神修为等方方面面融入其中,几乎完美。”

2016年春俞律拜访杨苡

俞老的人生,是一个传奇。他被文化界目为“南京名宿”,作家薛冰曾说 :“俞律老是南京城‘最后’一位才子。”记得 2016 年春天的一天,俞老要我开车带他去翻译家杨苡老师门上拜访,俞老带去一幅自己的书法,写的是鲁迅的诗句 :“岂有豪情似旧时,花开花落两由之。”当时二老聊到巴金、杨宪益、赵瑞蕻,聊到过去他们共事的往事,非常开心,俞老一口一个“大姐”,杨老也总是叫他“老俞”,俞老回曰 :“大姐还年轻,我岂敢老也!”杨老问“你是名票,现在还唱吗?”俞老不容分说,从椅子上起身,清了清嗓子,来了一段京剧《玉堂春》,情绪激昂、字正腔圆……,杨老目光随着这位(老生)的“抖袖”而移动,最后定格在他的“亮相”上。杨老说,“过去在西南联大时,也听爱好戏剧的同学唱过,可能是他们年轻,没你唱得这么饱满。”又朝向我说 :“老俞在文学艺术上,是个多趣的奇才。”那天,我们都很开心。

近一个世纪的风雨,大多往事,对俞老而言,已是云烟。在我与先生的“师生交往”40年间,他谈论最多的是读书、写字、绘画、散文、诗词、戏曲、吟诵,这些艺事,一直陪伴着他的人生。俞老的诗文,所写皆眼前景、心上事、意中人,真情实感如他的唱腔,自肺腑流出……艾煊先生曾赞其诗、小说、散文,注重写情,因而感人,且有“艺术家的历史感”。

中国作家协会颁发《荣誉证书》

前两年的一天,我去拜访恩师,恰遇南京市文联领导登门向俞老转送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《荣誉证书》,褒奖老先生“从事文学创作70 周年,为新中国文学事业作出了贡献”。作协客人走后,我又与先生聊了许久,因为我曾为先生编辑过他散见于报刊上的几十篇纪实散文,加之我对他平生事迹的了解,情况和资料丰富。我提议,为先生写一本传记,可是被先生谢绝了,他坚持认为,“自己是一个平凡的老人,没有特别之处,最多算是一个‘文艺老年’而已!”。

但我知道,俞老自从 1941 年在《曙光》半月刊发表第一篇文章,就开启了他的文学生涯,80年孜孜以求。1952 年来到南京,数十年间,在沪宁两地先后创作作品数百万言,陆续发表于《大公报》《文汇报》《人民日报》《新华日报》《雨花》《钟山》等报刊,并结集成《湖边集》《浮生百记》《俞律散文集》等多种。另有传记文学《大书家萧娴》、电视传记文学本《大笔豪情》《一代草圣林散之》等。平生作旧体诗 800 余首,有《菊味轩诗钞》问世。

俞律著作书影兼职美工

俞老曾参与创办南京市文学创作讲习所、青春文学院,外包美工担任教务主任。曾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、秘书长,南京市政协常委。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,并为《江海诗词》《南京诗词》等期刊的顾问。俞老一生钟情于文学艺术,淡泊名利,笔耕不辍,虽已耄耋之年,仍天天看书、读报、唱戏、写诗作文,总有大作问世。先生说“我喜欢文学,虽然有些老了,可我休息不下来,因为我丢不开文学,所以我还在写。”说这话时,这位文坛老将的神情,仿若少年。

俞老的一本《诗海初渡》,为“文学之都”培养了许多人才。20世纪80年代初,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,由南京市文联主持、文学工作者协会(南京市作协前身)具体操办的“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”正式招生。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任所长,南大的另两位教授包忠文、裴显生以及文学工作者协会的刘舒为副所长。刘舒是文讲所的发起人,俞老当时是刘舒的助手,负责具体执行工作。也是在这个时候,作为“文讲所”学员的我,有幸与俞老建立起了师生关系。

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老师与学员

那几年,在南京鼓楼检阅台后场,夜夜灯火辉煌。“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”利用晚上的时间在这里开课。俞老当时开讲的是“古体诗与新诗”,其讲义后来印成了《诗海初渡》一书。在俞老眼中,我们这些怀抱着文学梦的年轻人都是诗人。有一次晚上放学,我陪俞老一路走回家,在路上,他迫不及待地找出我的“学员诗稿”,一边走,一边跟我讲评,说“诗要有诗趣,得情、得理、得趣,才是诗……”多年后,先生为我的出版诗集《一朵梅吻一天雪》写了序,序的题目就是“诗有别趣”。先生要我“对诗一定要‘迷’下去”。

后来,“讲习所”更名为“青春文学院”。由俞老任教务长,学员规模多达两万多人,在往后的岁月里,学员中有的成为知名作家,有的成为文化机关、报刊、电视台的负责人。青春文学院为延续南京的文学薪火,一大批文化人才,桃李芬芳,成为南京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页。正是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热爱文学的青年,为南京这座“文学之都”注入了新鲜血液。多情的诗人对朋友也自真情。在南京的文化圈子中,俞老非常可爱,无论长幼,他都真心一片。俞老与南师大常国武教授之间,堪称伯牙子期之谊,曾有“诗词唱和五卷”。常教授在卧龙湖购屋,俞老为此写道:“卧龙湖上百家楼,湖在先生彩笔头。墨泼波澜成一碧,风烟绝似洞庭秋。”可以想见,老友国武购宅后,邀他前往一游,他为友人欣喜之情自然溢出,对一位老诗人来说,风烟绝似洞庭秋,那无论如何,都会生出遐想的。

南京文讲所函授刊物《创作新稿》

我相信,俞老的这种诗韵风流,是有文学基因承继的。俞老的父亲俞牖云,是当时沪上“鸳鸯蝴蝶派”代表作家之一,国学功力深厚,有《寓记》等著作问世。早在幼年时,俞老便常到父亲的书房,读遍了四大名著与唐诗宋词。俞老的文学之路,受父亲的影响至深。不过,在俞老中学毕业后,做中学国文老师的父亲,却并不主张他进大学学中文。因为他是家中的长子,父亲认为“饭碗是很要紧的”。俞老因此进入了上海光华大学的金融系,毕业后进入了银行工作,1952 年因工作变动来到了南京。

俞律作画现场

俞老生于扬州,长于上海,就读于上海,最终是在南京这座六朝古都,实现了他的文学梦。其中的人生插曲是,在一个特殊的年代,俞老因一首发表在《新华日报》副刊上的新诗《与荒山结亲》,而被下放到江浦农村。《与荒山结亲》是浪漫主义与现实结合的诗歌,原文为:“这才是一见钟情/荒山啊,我们全体爱上了你。/一千二百只慧眼,/一秒钟也不肯离开你。/六百双初长老茧的手,哪一天不在打扮你。/不嫌你青丝蓬乱,衣衫褴褛,不嫌你面黄肌瘦,身带污垢。/不嫌你,不嫌你,我们全体爱上了你。/钉耙当木梳,替你理青丝,铁锄当缝纫机,为你织新衣。/我们用歌声提起你的精神,/我们用汗水洗擦你的全身。/明天,你就成了美人,浑身散发着仙果香气。/不消几年啊,数数咱们的结晶,得用电子计算机。/桃子、苹果是咱们的小姣女,葡萄、生梨就是那亲儿子。/谢谢万能劳动,他是我们的大媒人。”(俞老的原注为:“去年11月,省财贸系统下放干部约600人,云集江浦县山区,决心在党的领导下,群策群力,为建设山区,变荒山为果园而奋斗。”)

许多年后,先生在一首《入秋》诗中写道,“酒肠诗骨卧闲庭,换物移星在视听。一叶芭蕉千点雨,报秋用得许多声。”——我想,在人们寻常的生活中,总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,那么每一个点,都有可能撩动些许意绪,而芭蕉秋雨,无疑在传统的诗词中承担了我们太多的伤感。1979 年俞老结束了务农的生活后,坚持“不回首,向前看”,他放弃回到银行,前往南京市文联工作。作为南京市文联的元老级人物,他见证并推动了南京文学事业的发展。

俞律寓所惜余春堂

从俞老身上,我看到了诗人的热爱与坚守。无论生活多么艰难,都不曾放下手中的笔,表现出对生活不竭的热情。最近一次,俞老还对我说,坚持读书是一等的乐事。不读书的人永远是空虚的,文学、艺术这个爱好,是坚持才结的果子。读书不仅得到知识,还会得到精神上的快感,岁数越大越能感知。

写于2024 1 2

注:图片为胡剑明拍摄或提供。

(胡剑明,诗人、作家、文艺评论家,出版《一朵梅吻一天雪》等作品多部。)

——刊载 | 长三角美术家网兼职美工

发布于:江苏省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